近期,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侨韵调研组、“访侨传薪火 逐梦海之南”调研团一行人前往文昌市开展侨乡发展和华侨文化调研,受到了文昌市侨联的大力支持。文昌市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胡建军不顾炎热的暑气,引领我们前往参观郭母亭。他边走边介绍郭母亭的兴建以及文昌市华侨贡献、华侨文化等情况。
当我们走进文昌公园时,一眼就看到椰林间那座八面迎风、玲珑别致、风韵独具的八角亭。郭母亭全称“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由富甲南洋的文昌籍马来西亚侨领郭巨川、郭镜川出资于1936年兴建,1937年竣工,1983年重修葺。1986年被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巨川是海南省文昌市南洋美丹村人。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郭云龙下南洋谋生,他跟随母亲留在了文昌。不幸的是,其弟弟郭镜川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因病去世,抚养兄弟的重担落在年迈的祖母李老太太和他的伯母王太太身上。她们抚养孤儿的“佳话”在家乡成了一个人人传颂的故事。
郭氏兄弟长大后,17岁的郭巨川随父亲去了南洋。郭镜川在国内完成学业后,也前往南洋创业。经过多年的努力,20世纪中叶,他们成为南洋的巨商富贾,同时拥有2万多亩橡胶、木薯、油棕、椰子等种植园,以及众多配套加工厂,还从事各种进出口行业。
事业有成的郭氏兄弟不忘故土。他们捐资救助农村的父老乡亲,募集资金创办美丹小学,设立奖学基金,在文昌中学兴建以已故父亲名字命名的“郭云龙斋”,为文昌华侨中学、琼山中学、琼海中学(现海南中学)、海南大学扩建和创办捐款。郭巨川还资助文昌籍学生郭钦光到北京大学学习(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深深打动观众的郭心刚,原型就是郭钦光,他是五四运动中一个爱国青年)。在家乡的发展建设方面,郭氏兄弟组织了二千多二千多名旅居海外的琼籍华侨组建“琼崖实业公司”,在文昌、万宁、崖县(今三亚)购置了约1万亩土地种植热带作物,推动了当时文昌的经济发展。
辛亥革命爆发后,郭氏兄弟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捐军饷,资助建立团练,支持东北远征。1937年日本侵华时,郭镜川将许多爱国人士联合起来组成抗日组织,慷慨资助国民党政府购买两架美国战斗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郭氏兄弟建亭,是为了孝道感恩,不忘根本。郭母亭为纪念李太夫人、王夫人抚孤有德、教子有功而建,表彰她们在艰难环境中把爱国华侨富商郭巨川、郭镜川抚养教育成人,使郭氏兄弟成为南洋一带的巨商富贾,且怀着爱国的赤子之心,对于国民革命和社会公益事业秉力资助,在抗日战争中也作出重大贡献。
郭母亭内,镶刻了民国时期众多政要、名人题词的牌匾。民国政府给李太夫人、王夫人题颁的牌匾分别为“懿德堪型”和“行式中闱”,左右则是张学良、居正、冯玉祥、孙科等人的墨迹。张学良的篆字“任始风徽”,冯玉祥的隶字“后先辉映”等,体现了郭氏兄弟为国革命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贡献,凸显了他们作为海外华侨踊跃回国支持革命的爱国情怀。
郭母亭内还镌刻了多副诗联,字迹工整寓意深刻,其中孙科题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慈母缝衣为治装,弟兄万里拓炎荒。家留家妇勤南亩,代哺诸孤慰北堂。两世徽音能济美,百年褒典自荣光。显扬潜德清芬远,积厚由来世泽长。”这首七言诗赞颂了李太夫人、王夫人的贤淑与功德,赞赏了郭氏兄弟的贡献与声望。
从郭母亭留下的墨迹中,足见郭氏兄弟的重要影响。在他们的一生中,不仅以商业传奇而闻名,而且还留下了致力革命和热心慈善的故事。他们的成就将激励着后人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郭母亭的故事,不仅体现了海外侨胞对家乡的深厚情怀,也展现了他们对祖国的极大热爱。
这些刻在纪念亭上的辞联,对于长久以来受儒家思想影响,尽孝敬老是一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的国人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些辞联将郭氏兄弟单纯的尽孝敬老行为升华成了为整个家乡建设作贡献的美德,体现了华侨与家乡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达了海外侨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郭母亭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集人文历史、艺术审美、孝亲感恩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文化载体。它体现了郭氏兄弟对祖母和伯母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道和感恩精神。郭母亭的存在,影响了一代代后人,让文昌的尽孝敬老风气始终浓厚。它不仅承载了郭氏兄弟的感恩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道和感恩精神。
此次调研,我们对海南华侨华人在文昌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海南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自贸港建设相关政策和知识的学习,探讨如何发挥海南华侨华人的优势助推海南自贸港建设,积极投身到自贸港建设中去,为海南的明天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卓越)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