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源是我校12级数字媒体技术一班的学生,同时也是海南无限映像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与他交流是通过手机短信,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询问他是否愿意接受采访,数分钟后,我收到了这样的答复:“可以的!你看什么时间合适。”简洁干炼的语气里揉进了一份随和,见了他本人留给我的印象果然不出所料。
最清晰的脚印往往踩在最泥泞的路上
大学时光匆匆飞逝,大四临近,眼看着身边的同学都已经找好了实习单位,而自己却还在为此发愁,郭子源显得有些无奈。由于对自身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甚自信,热爱摄影又一向果敢的他决定要另谋出路,创业的想法就这样在略显焦虑的心绪中渐渐萌生。
平素低调的他,接到记者采访信息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一如身边同学得知平日里表现得中规中矩的他要着手创业时的反应。他介绍说,刚步入大学时,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大一时出于自我挑战的心态他尝试了兼职,怎料出师不利,在酒店端了十个小时盘子却分文无收。之后,他又转而尝试了摄影师助理等工作,每次80到100不等的收入,让他逐渐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但在社会上小试牛刀的他,久而久之却发现:完全依赖别人来开展工作,只会让自己变得麻木。年轻无畏的他更想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寄托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相较于和风细雨下波澜不惊的成长,他更愿意去成为烈日下的逐梦者,把自己的未来实实在在的握在自己的手里。
回忆起当初如何向家人表露想法,郭子源说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尽管当时家人都对此都感到十分意外,但还是给予了支持,郭子源始终把父母当初的那句叮嘱悬在心间:“要是实在走不下去了,就回来吧,咱再踏踏实实地想办法。”家人质朴的一句牵挂,塑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满心欢喜,但很快,冷静下来的他不得不去面对来自现实的诸多考验。集资购买设备、办理工商注册、筹划宣传推广……每一项,都陌生又艰巨。
幸运的是,天道酬勤。在家人的资金支持以及国家对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助力下,几经波折,郭子源带领的团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器材设备,紧接着,在学校领导
回忆起公司的第一桶金,郭子源脸上泛起了难以抑制的喜悦。那是2015年的尾声,当时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在筹备新一季宣传片的拍摄,青协的负责人在一位老师的推荐下联系到了当时在校园已小有名气的郭子源,经过简单的沟通之后,郭子源二话不说地接下了任务。在团队与青协的默契配合之下,公司很顺利地完成了拍摄任务为,也挖到了第一桶金。此后的日子里,郭子源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公司能拥有一个如此完满的开头感到庆幸。直到现在,郭子源及其团队们为校青协摄制的这条宣传片,仍然是郭子源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之一。
逐渐积累了经验,他们开始一步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华为制作设备测试的视频,是郭子源的团队首次与社会企业开展合作。万宁的华为厂商在58同城上找到了他们的公司,首轮沟通过后,厂家交代了注意事项,定好了价格,接下来便是郭子源与他的团队在办公室与仓库之间来回忙碌的时候了。在任务筹备阶段详细分工并作好计划,这是他们每次工作前的必要准备,有了初次的社会经验,他们团队的业务量与业务水平逐渐提升。
只是“万事开头难”,初入社会的他,一方面尝到了创业自主权所带来的优越感,但另一方面,还没来得及摸透社会规则的他,难免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汪洋中屡次触礁:首先是作为学生,缺乏实战经验的积累让他们难以搏得顾客的信任,于是如何提高自己公司的知名度和信誉,成了摆在他们面前首要难题。为此,他们曾经挨个宿舍去发传单,但收效甚微。于是他们日以继夜地参考同行,虚心汲取,不断摸索,这才让公司的业务开始有了起色。直率的他在采访过程中也毫不避讳地告诉我们自己也曾有过退缩的念头,但转念一想,除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以外似乎也无路可走了,着手去解决问题成了迷茫中的唯一出路。于是,他一次次按下重启按钮,在黑夜里继续行进,期待破晓莅临。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三年前,郭子源与同学到海棠湾露营,露营当晚他认识了一起创业的伙伴,话语投机的他们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最初,郭子源也像很多学生一样选择兼职去“体验生活”,“出来找一找什么东西能干,然后赚点零花钱,几十块钱,十几二十块的。”郭子源向我们倾诉到:那时还没有兼果APP之类的平台,找兼职多靠兼职中介,而中介会在你的所得收入中抽取分成,本来就不多的工资到最后就所剩无几了。他回忆道:最惨的一次,辛辛苦苦工作过后,被商家告知月底结账,结果到了月底,却再也没联系到对方,这让初入社会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1+1>
“你付出多少的努力就能收获多少的成果,这是比较直接的一种关系。”郭子源开着玩笑说:“这样就不会被压迫,不会被剥削了。”
回忆起自己创业前对摄影摄像器材的倾注,郭子源用“痴迷”来形容。郭子源讲,在他高中时,他的一位老师酷爱摄影,这对郭子源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份影响也在未来影响着他的创业道路。从那时起,他对摄影的兴趣不断升温。
谈起
亦专于业 亦专于勤
当被问及公司“全方位、全身心、多角度”的理念是如何诞生的时候,几声憨笑过后,郭子源告诉我们,他更愿意把这高大上的九个字总结为“勤奋、真诚”——自己要勤奋,对待客户要真诚。与其说这是公司的文化内涵,不如说是他们贯彻始终的行动指南。
我清晰的记得,采访前郭子源客气地向我们提了一个小要求:不要逼他说假大空的话。当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俯首可拾的辞藻:踏实。而在之后的采访中,这个稀松平常的词汇变得愈发深刻。
同样的,在同学们眼中已为创业学习榜样的他自认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还任重而道远,用他的话来说,自己不过是“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比较能折腾罢了。”对于公司,他透露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对其的定位思考,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他们正朝着“先在三亚站稳脚跟”的目标一步步迈近。郭子源给自己的公司打六十分,我猜这个勉强及格的分数应该这样去诠释——没有辜负过去的努力,但可以努力的还有很多。话音刚落,他又补充到:“我希望如果明年我还在这里接受你们的采访,我希望到时候我可以打七十分。”正当我们疑惑为什么一年的时间里只增长十分的时候,郭子源略带感慨地说,他们所在的领域属于传统服务业,无论是资金、资源还是人脉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他们很清楚自己从事的事业并不存在一蹴而就。说到这儿,他用当初为校青协拍摄宣传片为例向我们解释到:正是因为一步步看似微不足道的积累,才让自己的团队根基日益坚固。
走出校园 让自己学会在百忙之中抽空成长
在沟通采访时间的过程中,郭子源留给我的印象是“繁忙”。相对于自身早出晚归、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奔波在外的工作状态,郭子源坦言自己也曾羡慕同届同学稳定的工作。但与此同时,他更感慨社会给予他的教诲,从前的他略显浮躁,甚至于有点急功近利,而现在的他,可以一边向我们吐槽着被客户放鸽子的心酸经历,一边分享着他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依旧充满野心,却俨然稳重不少。他说创业前的自己难免有些心高气傲,有时会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接触社会后的他却慢慢发现,很多自己从前厌烦的老话,才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校园外的世界,教会了他克制与自省。
目前,郭子源临近毕业,而公司却成立不久,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都有待发展。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学校拥有一个属于自己公司的储藏室,这样就可以不用为了摄影道具而校内校外两头奔波了。
至于创业,无论时光机倒带几遍,他坚信自己的选择都不会变,唯一想要作出改变的就是思路,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他希望重走创业路的自己能够整理好思绪再出发,而这也是他以及他的团队正在努力的方向。
大一时没有因为落选学生会而心灰意冷,大二时没有因为微电影比赛失利而忧郁徘徊,对于未来,他只用了四个字来描绘:“做大做强”,至于感想,则是“挣钱不易”,而对于欲奋发之后继者,且谨记他一句:“且行且珍惜。”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