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张慕葏教授报告摘录整理
什么是创新?
“创新应是指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并获取新的经济、社会收益的过程,其核心是知识创新,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同时也涉及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等诸多要素”。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使中国能够独立自主发展不受制于外国和确保国家安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占有与一个发展中大国地位相称的一席之地。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关键在于有一批创新型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高等学校是原始创新的生力军,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更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是培养高层创新型人才的大本营,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01-2001,100年内大学获奖人次401.5人次,占世界获奖总人数76%。培养创新人才光荣使命落在高等学校的肩上。清华大学从建立以来已有12余万毕业生,其中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如:党政方面有施滉、胡锦涛、朱镕基;科技方面有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共1919人,清华校友470人,占24.5%;文体方面有曹禺、英若诚;企业方面有搜狐总裁张朝阳、方方。
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呢?
胡锦涛同志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和品格:
1.高尚理想,德才兼备
2.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3.科学思维,辩证方法
4.扎实基础,把握方向
5.团结协作,团队攻关
6.踏实认真,坚忍不拔
要培养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要努力作到四个学习,在四个方面打好基础:
1.学习做人
2.学习治学
3.学习处事
4.学习健身
首先要处理好做人与治学的关系。
在大学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是为学;为人不好,为学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学为人,首先是当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为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出高徒。
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
(一)热爱祖国,奉献精神
解放前的民主革命时期,闻一多、朱自清、沈崇海等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献身。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而献身的爱国之士也不少。如二弹一星功臣奖章获得者23人,其中清华大学毕业生14人,占1/2以上。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又如梁思礼院士。科学发现和创新,也同样需要无私奉献精神。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追求创新的动力驱使过程,而爱国情、事业心、责任感正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
(二)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创新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要追求进步的、革命的真理。海瑞敢于骂皇帝,蒋南翔反对顶峰论。
要追求科学的真理,要不唯师,不唯书,敢于挑战权威。钱学森敢于纠正导师的错误。张光斗顶住重重压力,科学设计密云水库。
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要在学生时就要培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校不要只给学生以面包,而是要给学生猎枪,猎枪则是获取食物的武器,也就是能力。
创新意识的品质是:坚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异求新;提倡勇于冒险、宽容失败的精神;提倡自由探索,人文日新的精神。
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要不断培养自己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的掌握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创新要具有国际的视野,从广阔的国际创新资源中吸取营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创新型人才要进行开放式培养。
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就要坚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洋、不唯上、只唯实”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和路线。
(三)严谨 勤奋,知行合一
从古至今,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经过勤奋刻苦的磨练。高尔基说过天才,就其本质而说,只不过是一种对事业、对工作过盛的热爱而己。
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的八块奥运金牌主要是勤奋的结果。
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科学技术上要想成为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刻苦勤奋的治学态度。如,华罗庚勤奋自学成才。
要治学就要有严格的学风和教风。清华大学素有严谨、勤奋的优良学风。
治学就要老老实实以诚信为本,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加强学术道德的培养也是培养正确治学态度的重要内容。
要培养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学风。知行合一,行胜于言,重视实践环节,不搞纸上谈兵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研究和治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是靠天才和灵感,主要靠严谨、勤奋、刻苦的磨练和诚信为本,知行合一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实践锻炼,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的培养和锻炼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参加实践的课外的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科技活动、文化、体育等各项活动,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全面发展,而且对于全面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的社会工作、第二课堂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党和国家的管理干部,如,胡锦涛、吴邦国、朱镕基等。文艺社团和体育代表队培养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如胡锦涛、胡昭广(原北京市副市长)、陈清泰(原发改委副主任)、王大中(原清华大学校长)李蒙、马国馨院士等。科技活动等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也取得了成绩,目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共有1919人,其中约有470人是清华大学校友,占24.5%。
要培养成为创新型的人才,还必须有健康的身体,要学会健身。
清华过去曾提出过一个口号:“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有不少人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一奋斗目标,我们应从年青时开始为达到这一奋斗目标而坚持不懈努力。
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品德 + 素质 + 能力 + 创新
品德 = 奉献精神 + 敬业精神 + 责任心 + 职业道德
素质 = 理论素养 + 业务素质 + 文化素质 + 身体、心理素质
能力 = 获取知识能力 + 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 组织管理能力 + 领导决策能力 + 交际、表达能力
创新 = 创新意识 +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冒险精神、求异求新
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预见能力、原创能力、总结能力等。
按语:12月10下午,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张慕葏教授在三亚校区为旅游系师生作了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精彩学术报告。根据武耀廷院长的指示,现将张慕葏教授报告的幻灯提纲进行摘录整理上网,供全院师生学习分享。(摘录整理 邢孔史)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