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30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中青鳍”社会实践团深入海南多地,以“科研+科普”双线并行的方式,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产业振兴,通过实地调研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展现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赋能,助力水产南繁种业发展
实践团首阶段前往乐东、东方、琼海等地,围绕“不同养殖模式下银鼓鱼品质与经济效益分析”展开调研。海南5至8月高温天气影响鱼苗产量,而银鼓鱼凭借广温性、广盐性的特点,成为填补高温养殖空白的关键品种。
在乐东,团队考察了循环水养殖及“教学+产业+科研+旅游”四位一体综合模式,发现银鼓鱼兼具观赏价值与生态效益;在东方,团队学习高温养殖经验,如“少食多餐、勤换水”,并探索中药(如丁香、花椒等)防控寄生虫的绿色养殖技术;在琼海,团队研究了银鼓鱼与东星斑混养模式,该模式可提升经济效益近两成。
7月29日到30日,团队前往陵水德林诚信有限公司,针对银鼓鱼养殖模式优化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团队指导老师陈攀在总结时指出:“银鼓鱼养殖虽具有耐高温、适应性强等优势,但种质退化、苗种稀缺和病害防控这三大问题仍需合力攻克。”这番话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不能止步于实验室,只有将成果送到养殖户手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科普润心,筑牢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调研期间,团队走进三亚市共青学校,开展“青鳍伴童心,共绘蔚蓝海”科普活动。借助动画中的角色,团队生动讲解海洋生物知识——如“派大星”对应粒皮海星的再生能力,“章鱼哥”触手功能与真实章鱼的腕足作用相对照,“海绵宝宝”则引出来海绵独特的生态作用。动画片段与实景生态影像交替呈现,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课堂上,团队聚焦有毒海洋生物防护,先教孩子们如何识别,再细致讲解海边游玩的注意事项:游玩时要穿着长衣长裤等防护装备;若被水母蜇伤后,要立即用海水冲洗(避免淡水刺激毒囊释放更多毒素)、第一时间告诉大人并立刻就医。在此基础上,大家总结出:“看到水母不去碰,贝壳漂亮不去捡;奇怪生物别靠近,安全第一记心间!”的口诀,帮助孩子们在理解原理的同时加深记忆。
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回答“如何减少海洋垃圾”“海边安全原则”等问题,优秀回答者获赠海洋主题纪念品。团队指导老师石慧表示:“孩子们能记住安全知识并付诸行动,就是最珍贵的科普成果。”队长冯大洋感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蓝色种子’,未来他们就是守护海洋的主力军。”
青春担当,融入自贸港建设浪潮
从实验室到课堂,从鱼塘调研到科普宣讲,“海中青鳍”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青春力量。他们既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优化方案,又通过趣味科普激发青少年海洋保护意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助力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海中青鳍”社会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将青年学子的科研创新与基层服务深度融合,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青年方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责编:陈秋诗)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