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
  • 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 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返回首页您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教学科研

海洋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院二区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科研育人成效再获突破

近日,我院海洋科学专业22级本科生熊婉利同学及小组成员张彧淯、吴子逸、陈楚洋和许睿哲同学在国际期刊《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中国科学院二区)上发表题为“Pore-scalevisualizationofthermallystimulatedanddepressurization-inducedmethane-hydratedecompositioninmicrofluidicchips”的研究论文。该成果标志着我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达到国际高水平,为海洋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写下亮眼注脚。

聚焦能源前沿:破解甲烷水合物开采核心难题

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储量远超传统化石能源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安全高效开采不仅是缓解全球能源危机的关键路径,更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然而,甲烷水合物在孔隙尺度下的分解动力学过程(如热、水力与相变的耦合机制)一直是国际研究难点,直接制约着现场开采技术的优化。

为突破这一瓶颈,熊婉利团队创新采用可视化高压微流控芯片技术,首次在孔隙尺度下精准捕捉了甲烷水合物的两种分解模式——热刺激分解与降压分解的动态过程,为破解开采难题提供了“微观视角”的实验证据。

核心发现:揭示降压分解三阶段规律,填补理论空白

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精准实验,得出多项具有突破性的结论:

稳定性差异明确:无论热刺激还是降压模式,甲烷水合物的分解均从“多孔型水合物”开始,而“晶体型水合物”的分解明显滞后,直接证实了晶体型水合物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为开采过程中“优先靶向多孔型水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降压分解三阶段机制:在模拟现场开采的降压条件下(入口压力96.0bar、出口压力1.0bar),团队首次识别出甲烷水合物分解的三个连续阶段,且明确了各阶段时长(分别约20分钟、1150分钟、170分钟):

第一阶段(启动期):连续相的多孔型水合物率先分解,释放的甲烷撞击完整晶体,引发水合物二次成核,导致渗流速率降低、部分通道堵塞;

第二阶段(停滞期):水合物进入“快速分解-再形成”的交替循环,二次形成的水合物稳定性极高,形成长时间的分解停滞,这一发现解释了现场开采中“产能波动”的微观原因;

第三阶段(完全分解期):水合物快速交替分解与再形成,反复堵塞并疏通孔隙喉道,生成大量2.26-37.8μm的微纳米气泡,最终实现完全分解。

更关键的是,团队通过出口压力同步监测发现:孔隙压力场的演化与水合物分解过程完全同步,当分解前沿向入口推进时(第三阶段),孔隙连通性快速提升,气液流动增强,压力呈阶梯式下降,这一“压力-分解”耦合规律,为现场开采的温度、压力参数精细调控提供了定量参考。

该成果由海洋科学技术学院吴祥恩、王颖菲、宋陶然老师牵头,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力夫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哲博士、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王琳博士共同指导,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立体化指导体系,也体现了“产教研用”深度融合的优势。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2266008、No.42366001、No.41906060)及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RHDRC202109、RHDRC202315)的联合资助。

此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科学院二区期刊发表成果,既是学院“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育人才”理念的生动体现,也为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树立了标杆,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的热情,为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etgeo.2025.107642

 

 

(责编:漆祖希)

相关附件: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