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门户 协同办公 教务系统 OA系统 信息公开 学校邮箱 EN 手机版
机构导航
主站
党政机构
教学单位
教辅机构
群众组织
附属机构
  • 教育部援外基地
  • 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 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人物

返回首页您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科考人物】经略海洋从认识海洋开始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赵牧秋参加首次科考TS16航次任务侧记

近日,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顺利返航,圆满完成了2020年首次科考TS16航次任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赵牧秋参加了此次科考任务,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海洋,展现海洋人的勇敢,她说“经略海洋,一定要从认识它开始,而认识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海洋科考走近它。”

 

偶然的机会  开启南海科考之旅

普通人眼中,科研工作者总是有点严肃或高冷,但是赵牧秋会让你完全打破这种印象,她幽默、爽朗,让人第一眼就觉得特别温暖亲切。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神秘的海洋充满了向往与遐想,而对于做海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这种渴望便会更加强烈。自2015年我校转海发展后,赵牧秋的研究方向从陆地生态逐渐转向涉海领域,并开始在海边开展一些海岸带沉积物的研究,但是她并不满足于此,“南海两个字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真的很想看看我们自己家门口的海到底是什么样的。更何况我平时只在海岸带转悠,不知道广阔的大海究竟是什么样,总有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赵牧秋如是说。

 

    

 

机会有时候来得很突然。赵牧秋没有想到,一个偶然的契机让她开始了这段南海科考的际遇。从博士毕业到成为高校教师,赵牧秋的人生道路一直走得很平顺,循规蹈矩的她却也感觉生活有些乏味平庸,“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按部就班地过去,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问我想不想搭乘科考船参加南海科考。”海上作业对出行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虽然她为此有过忐忑和紧张,但是对海洋的向往,让她在面对前方和未知的不确定性时决定勇敢一试。

随“勇士”夜潜  这是勇敢者的游戏

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组织的TS16航次,自310日从三亚南山港起航,42日返回三亚,共历时24天。TS16航次以南海海山及峡谷区生态、地质及环境污染情况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塑料污染、海山生态系统的深潜调查及取样工作;同时完成了“探索一号”为万米载人潜水器准备的甲板布放回收系统试验及性能验证;完成了深海智能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的相关装备海试等;并首次在南海1600米处发现长约3米的鲸落。

“海上随便一个作业都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需要许多人共同的努力,而且海上作业要根据气象海流等条件进行调整,夜间作业是家常便饭。这个时候,你会真切地感到人类力量的渺小,但也更坚定了征服海洋的决心,这是真正的勇敢者的游戏。”赵牧秋讲述,在她准备执行下潜计划的那天,由于发生了突发事件,科考船无法按时间到达作业区执行下潜计划。按国际惯例,为不影响后面的作业计划,指挥部会取消她的下潜计划。但勇敢的深海人经过科学评判,最终决定通过夜潜抢回这个下潜计划。由于作业难度较大,一般载人深潜器是不会执行夜潜计划的,这意味着“深海勇士”号作业能力处于领先地位。

为节约电能,在潜器入水下潜的过程中,潜器的外部灯光全部关闭, “这期间你会感觉到舱内温度逐渐降低,你也有充足的时间想象即将看到的海底世界。”赵牧秋回忆说到,“距海底50米的时候,潜航员会打开潜器外部灯光,这时候视线逐渐清晰,五彩斑斓的冷水珊瑚、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如梦如幻的海底世界就展现在眼前。”这次海底作业长达9个小时,赵牧秋与两位潜航员一同圆满完成了SY230潜次计划,对南海麻坑地貌进行了观察,并采集了深海沉积物、生物和岩石样品。“再次印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9个小时的水下之行似乎只有9分钟,感觉真可谓是地上1小时水下1分钟,通宵作业丝毫没有疲惫感。虽然还想在海底逗留,但却已到抛载上浮时间。”赵牧秋感慨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科考携带的大国重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22天中连续执行了22个潜次,圆满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列入国际最先进载人潜水器序列,最重要的是它从技术到装备国产化率高达95%

 

以海为梦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第一次下潜的科学家出舱后都会经历一个难忘的泼水仪式,赵牧秋第一次参加TS16航次任务,回归后的她自然也少不了这番独特的经历。“下潜前,有人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你可能会被泼到芥末水,也可能会被泼到醋水,不过里面都有冰块,非常酸爽。因为不知道大家会为我准备什么口味的水,以至我忐忑得都不想出潜器。”赵牧秋打趣地说到。

 

    

 

本次科考共有队员60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浙江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11家单位。每名科考队员都有自己的工位和自己的任务,工作的过程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仪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也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们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时间观念,即使作业计划临时调整,也不会出差错。

“出海之前的顾忌在加入这个团队后彻彻底底地被打消,登船几天后,看到所长亲自指挥,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工作,心底涌出的是满满的安全感,是否值得信任从来不是从说出来的话听来的,而是通过做出来的事看到的。”回顾这20多天的科考,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没有网络中度过,但却让赵牧秋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和总结,她收获的不止是海洋知识、海洋样品,还有许多的感悟,而给学生们分享这些在船上的真实鲜活感受,让他们能够以此多角度地了解海洋科考,进而熟悉海洋,热爱海洋,也成为了赵牧秋一直坚持写海上微课堂的动力。

科考期间,赵牧秋主笔的《海上微课堂:跟我们一起来南海科考》栏目,通过微信公众号完成了8期推送,对我校学生进行了海洋知识科普。这段科考经历,让赵牧秋的人生轨迹多了一抹色彩,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探索无尽的未知世界,领略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是无比珍贵的财富。赵牧秋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能加入到科考队伍中,以海为梦,用自己的青春年华逐梦深蓝。

相关附件: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