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南海形势时,
当前南海形势主要有以下四大战场:一线维权战场、法律战场、规则战场和舆论战场。维权:岛礁主权、海洋管辖权、航道控制、资源开发管控,如黄岩岛对峙,仁爱礁冲突和渔民纠纷。法律:围绕南海争议的历史事实、国际法、海洋法等领域的斗争;我国优势在于充分的历史法理依据,而其他争端国企图转移争议焦点,从南沙岛屿归属问题转向岛屿法律地位与法律效力问题上。规则:围绕“南海行为准则”和协商、制定方面的较量。舆论:中国南海威胁论、国际话语权争夺。当前南海有两大热点问题:菲律宾“仲裁案”和南海九段线问题。
南海问题发展态势有这几点:第一,南海争议的表现形式由主张争议逐渐变为实际管辖争议。由单纯的外交层面的较量变为政治、外交、法理、资源、军事等各领域全方位综合角力。其他争端国侵犯我海洋权益形式有“以武谋海、军占民随、法理造势”等。第二,南海争议的参与主体已由区域内扩展到区域外,由争议当事方扩大到利益攸关方。日益面临着多边化、国际化和扩大化的态势。第三,油气开发、岛礁建设和管控、通过第三方机制解决争议成为驱动南海问题不断升温的主要动因。第四,南海争议中的军事因素和准军事因素迅速上升,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增加。第五,南海问题将成为我国今后不得不长期应对的地缘战略和国家安全的紧迫课题。
南海问题发展态势的影响因素为:第一,南海问题国际化:美国、日本等域外大国深度介入。第二,南海问题军事化:菲律宾越南等国对南海虎视眈眈,军费年均增长7%以上;美国60%军力将部署亚太。
应对南海问题的三个关键时间节点: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建成,“南海行为准则”的签署实施,2020年美国完成亚太战略部署。
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基础是陆地经济迅速发展和海洋开发逐步进行,2012年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此战略思维为:注重陆地经济逐步转向“油陆及海,海陆兼顾”。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原则为: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我们应按照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从经济、生态、科技、权益四方面加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
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们不惹事,不怕事。”建设海洋强国,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成立高层次海洋事务协调机构、重组海洋局等职能部门,整合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周边外交和海洋区域经济建设、加强海军能力和海上军事预警机制建设。
针对南海面临的战略规划问题、实际控制问题、法理斗争问题、两岸合作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问题、海南的作为等这些问题,我国有以下应对南海挑战的对策:正视南海争议现实,探索新型争议处理模式;重视东盟安全关切,增强彼此政治互信;继续倡导“共同开发”,促进各方务实合作,两岸南海合作是改变我南海困境的一条捷径。
随后林博士向我校师生介绍了3本关于南海问题研究的著作,《两岸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南(中国)海法律地位的研究》和译名为《中国视角:解决南海争端和推进地区合作发展》,建议大家通过这3本书,进一步了解南海问题。
(责任编辑 郭万洲)
相关附件: |